黑白片時代的科學怪人給我留下方塊腦袋、行動木僵的印象,而15年前上映的Marry Shelley's Frankenstein對這個怪物有了更新詮釋:自我意識、反抗、復仇和懺悔。這部戲里面的科學怪人如同青春期里心靈扭曲的男孩,以造物者Viktor Frankenstein的死亡為觸發點,突然醒悟并追尋殉葬。
20世紀末期荷里活電影工業造型已經進入巔峰時期,除了三部曲之二的Aliens中匪夷所思、驚嚇效果十足的外星猛獸,1994的科學怪人也有出色的化妝造型技術此番同樣留給我深刻印象。腫脹的外殼切口、扭曲的縫合拼湊、凹凸不平的肉芽組織,令我在戲中Frankenstein重生後的初期章節部分無法輕易辨認出Robert de Niro。50歲出演戲中怪物的他在IMDB中被人批評的一無是處,相反,我認為Robert在當中的演技同劇情絲絲相扣。
Creatture在戲中出場晚于Doctor Viktor,羅拔迪尼路在戲中出場晚于小他17歲的Kenneth Branagh,出鏡率、臺詞也少于這位北愛爾蘭裔的對手,不過Robert卻憑借豐富的肢體語言、受化妝局限的面部表情,結合對悲劇人物的語氣語速爐火純青的掌握,讓怪物的影響力超過了瘋狂醫生。
從Robert de Niro飾演的怪物潛伏在一家農舍開始,他由朋友、家人兩個詞匯開始產生自我意識,盡管暗中給予了這個家庭兩次幫助,但是Frankenstein的初次社交以被人痛毆收場,農戶最後還收拾細軟恐慌而逃。狂人醫生Viktor的實驗筆記讓科學怪人知道了自己的來歷,挫折、自卑讓他滋生報復欲,悲劇高潮第一次正式出現,也折射出現實社會、我們周遭每日上演的各種不幸。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Frank燒毀農舍、嘶吼著復仇的時候,已經認定Viktor是他的造物主,後者必須為此償還。在病態人格描述里,這屬于報復社會的畸形心理。掐死小兄弟是為了讓Viktor一家陷入恐慌,Justin受死刑處死是怪物的額外收益,最總為了瘋狂醫生給他創造一個具有相似外表的終生伴侶——Frankensteiness也許是一個恰當的名詞。科學怪人的陰謀來得突如其來,他把處心積慮報復的終極目光投向了Viktor嬌小、修理、自主的Elizabeth,挖出她的心臟,燒毀她的容貌,最後逼使Viktor把Elizabeth變成同樣半死不活的女怪胎。打擊Viktor這里是希臘神話中Oedipus弒父的重演,少了娶母這種淫亂荒唐。畢竟亂倫是充滿爭議的,而且Elizabeth和Frankenstein的誕生沒有cause-effective關系。
Elizabeth的自主性十分強烈,戲中當她發現自己是重生的怪物,便毫不猶豫地自焚并引起整個Frankenstein大宅化為灰燼。Viktor失去了摯愛,Monster得到終生伴侶如意算盤落空,這是主線的第二個高潮。
Viktor追蹤怪人至北極的過程著墨極少。劇終前,Frankenstein帶著一絲懺悔的心情在Viktor兩腳一蹬的場合出現,也算符合動物為死去者哀悼的原始行為。總之,Frankenstein令人捉摸不透,他隨著瘋狂醫生的焚化儀式消失,沒有任何實物證據證明曾經存在于現實社會,這種忽然暴戾、忽然陰暗狡詐、忽然醒悟的虛構生物,就是我們在鏡子里的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