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 2009

客家風華:還它一個真面目

在廣州度過休閑的一天,收獲之一包括在書店買了幾本書,其中一本系《客家風華》。刻意去認識客家文化,出于我身邊有一眾客家朋友,而且我現今所居的城市深圳本來就是客家詞匯。

這本書和一般客家文化、歷史書籍區別極大,比起純客家學術研究的書本尤顯通俗,極為鮮明的一個特點是徹底顛覆了客家引以為榮的“衣冠舊族”,毫不留情指出客家就是中原漢人數百年來南遷過程中,與嶺南百越中的瑤、畬、苗、僚、疍等等各族融合而來。

我想,大多數客家人閱畢此書後會覺得震驚,《客家風華》一書令他們的血統優秀論化為幻影。書中其一,族譜不可全信。河洛望族在客家宗氏的族譜中各有差异,有可能是客家後人妄自竄改,以為本族增輝。書中其二,客家既傳承中原文化又有差异,女耕、山歌、天足等為客家人向南嶺百越學習。書中其三。其三,中原漢民東遷形成廣東的鶴佬、南遷形成廣府,東南遷移形成客家,唯有後者不忘自己是“中原世家”,獨身清高于廣東各民系。

讀罷此書,我強烈認同著者胡希張等陳列的事實,確信客家不存在100%純種血統,亦同其他優秀民族同樣。客家話“輋”、“阿姆”、“嚙”的用法和讀音,完全和唐韻無關;三元裏、吉慶圍抵抗英軍,土客械鬥等火暴事件,絕非普通溫順漢民作為。

我身邊的客家人口口聲稱“河洛介”,以及廣府人常挂在口中的“撈頭”,其實和其他民粹歧視外人、唯我獨大一樣,都是自我發展停滯的一個表現。認清自己,這個哲學數千年來也應為大眾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