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中央政府推動的衛生改革框架,可以給地方政府多大自主權利經營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最終改變普通市民對官員履職的看法,這是我現在給自己提出的疑問。深圳市衛生當局長官在一個醫院管理峰會上向官方媒體聲稱該市公立醫院將實現決策、運行與監管相互獨立,我稱其為公立醫療服務的“三權分立”。在具備“改革試驗田”稱號的深圳市,這一趨勢給市民、醫療團隊帶來哪些新的影響,誰都無法預計。
一個資深的衛生經營專家、一個醫療保健專欄作者、一個病人維權斗士,對深圳當局即將公布的衛生改革方案進行預測、評論,那會推動地方醫療改革日趨完善。如果決策不透明,回避健康消費者訴求和疑問,引發的將不會有預測而是猜疑。
譬如醫院法人治理機構15人小組的遴選就給人遐想余地。按照這位官員引述的構成,15人全部來自于政府部門和醫院,這一方案沒有設立直接代言健康消費者和病人權益的委員會成員。嗟來之食散發出徹底的強勢,這個方案自己就堵塞了主要的溝通渠道,失敗結局指日可待。
雖然多個部門在醫療變革中互有博弈,但是15人小組里面1個衛生行政部門加上5個醫院代表明顯地影響了委員會最終如何決策。如何避嫌,向公眾交代社會代表的醫院利益背景,只有在深圳市醫療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后才有細節內容。深圳市重大事項一直聲稱的先公示、再聽證、最後通過,在2009年的衛生改革里完全缺失。
所以,無法贏得市民信任的同時難以維護醫院服務團隊利益,這是5月即將發布的深圳市醫療改革方案敗筆所在。
|